党群工作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典型风采 > 正文
【青年才俊】饶中浩:储能科研战线上的一颗新星
时间:2017-01-18 来源: 作者:陈清华 点击数:

  

【青年才俊】饶中浩:储能科研战线上的一颗新星

2016-12-29 中国矿业大学人才办

——访电力学院青年教师饶中浩

  

  

  编者按: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均做出了不凡的业绩。11月23日、26日下午,学校在行健楼C604会议室召开首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研讨会,遴选了九位青年教师分别作报告。本专栏将陆续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饶中浩,1985年3月出生,电力学院教授,2013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来校工作。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特别资助1项,中国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项,入选2014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2015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来校后SCI论文第一作者发表12篇、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影响因子19.2和10.2各一篇),其中一篇SCI论文入选全球TOP1%高被引论文,EI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兼任 Thermal Science等3个SCI期刊编委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近20个SCI期刊的审稿人。

  

副教授破格,教授破格,46篇SCI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电池热管理方面的专著。对于1985年出生的青年教师来说,这绝对值得自豪。

30岁的饶中浩远看上去是一副学生模样,平静异常、低调异常。

他说,自己只是在一个学科领域率先走出了几步,路还很长。

  

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饶中浩研究的方向是储能与传热传质,简单解释就是研究电池储能、相变储能和热化学储能等储能过程中的传热与流动等科学问题。

他介绍,在不同的储能背景中,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太阳能热利用过程的储热系统等,可能会涉及不同的材料、结构、尺度等,所以,他目前主要是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材料到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研究储能过程中的多尺度传热传质问题,如相变材料储热、电池热管理等。由于能量的利用85-90%都是以热能的形式展开,研究热量的传递规律,对于提升能量的储存与转换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说,储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传热传质,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一直是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更是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并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也是能源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中之重。

针对自己的科学研究,饶中浩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46篇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43篇,IF=19.2和10.2各一篇,矿大均为第一单位),其中1篇SCI论文入选全球Top 1%“ESI”高被引论文。在SCI数据库中以电池热管理(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饶中浩论文发表量排名第1。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电池热管理方面的专著。而在电池热管理研究领域,有饶中浩名字的专利占到了60%左右。

此外,在SCI数据库中以相变材料储热“phase change  material”+“thermal  energy”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饶中浩论文发表量排名第11,他还兼任 Thermal Science等3个SCI期刊编委,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近20个SCI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前沿方向研究专项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项,以及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5项。

对于自己的取得的成绩,饶中浩一直非常谦虚。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年轻人,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苦乐交汇的科研工作

有人说,饶中浩的生活很单调,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实验,写不完的论文,也有人很羡慕饶中浩,说他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成为了教授。

饶中浩好说,科学的道路上注定要“享受”孤独,承担压力,科研过程中有苦有乐,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先苦后甜。

他说,在拿到一个新的课题、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由于对该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全面或者不熟练,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进展缓慢甚至毫无进展,容易出现烦躁、懈怠等情绪,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很“苦”。而在及时地调整心态,转变思维和方式、方法后,实验进展顺利、理论推导正确,并且论文在经历同行评审时被得到高度评价,专利被授权等时刻,都会觉得欣喜,这就是我们说的“乐”。

在外人看来SCI论文神投手一样的人,其实并不是天生如此。饶中浩好说,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被拒了大约10次才被接收,其原因不是英语不行,就是创新不够,有的期刊甚至直接不给送审,当时的“苦”只有经过的人才会知道。但是他一直苦苦坚持,没有放弃,所以,后来的多篇SCI论文陆续发表,有的甚至被直接接收。这不断给他信心,让他加倍喜欢自己的专业,喜欢科研。

对待这么多的论文,他说,论文产生应该是一个科研成果的结晶,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不是科研的目的,科研的目的应该是促进科学进步、科技发展。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很好地保护科研成果。

饶中浩在学校担任着电力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表示,自己这个团队成立时间不长,才2年时间,团队也仅有8人,全是年轻人,平均年龄才30岁,但累计科研经费已经达到4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6篇。作为领头羊,自己非常珍惜大家在一起研究的机会,也在思考怎么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希望带领大家走得更远。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饶中浩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来我校工作。他说,回忆自己成长过程当,最深的感悟就是要懂得感恩。自己的硕士导师指明了科研方向,博士导师拨云见日,让自己对科研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与矿大结缘,更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面试前,电力学院院长李意民、党委书记陈清华就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多次与他交流,详细介绍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引进政策,帮助他分析来校后的教学、科研方向。而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延秋老师甚至连生病期间都冒着大雪为他递交各种材料,入职后更是第一时间帮他解决租房等一系列问题。

正式参加工作后,饶中浩感触挺深。他说,校园环境优美,领导没有架子,同事热情帮助,学生积极进取,自己越来越热爱这块土地。学院领导、同事们勤奋刻苦,正在努力争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团队方面,学院领导和老教师们为了年轻人能够快速发展,特意成立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而所里的青年教师们也非常团结,积极进取。

更让他感动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领导和老教师们更是不断压缩他们自己的实验室空间,给年轻人腾出地方。

特别是在教学方面,他觉得还是要感谢,感谢学院的领导、同事。未到矿大之前,他就了解到青年教师需要站稳讲台,但是如何站稳,自己确实是不知道的。来矿大之后,学院领导、同事都从不同方面给予他了指导,帮他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还有学院两周一次的教学法研讨,更是让他受益匪浅。

感恩的人是快乐的。饶中浩说自己来矿大虽然受制于资金、场地、学科地位的限制,但自己心态一直很好。正是这些领导、老师无私的付出,让他不断体会到家的温暖,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更好的专注于学术研究,争取以更大的成绩来回报。